十年腾飞路 职教领风骚 ——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奠基“中国制造”(2)_河南省南阳工业学校
机构一览
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务公开 > 机构一览 >

十年腾飞路 职教领风骚 ——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奠基“中国制造”(2)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平民。2007年,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中职资助政策体系。按照国务院部署,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自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主要用于生活费开支,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各地还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了国家资助政策惠民效应的“最大化”。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财政等部门密切合作,将全部技工学校的学生纳入资助信息管理系统;重庆则在六个区县率先探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等。湖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姜旭萍介绍:“我省抓住国家出台学生资助新政这一机遇,建立了覆盖面广、机制健全、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

  2009年,国家再一次扩大中职资助范围,对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提起国家资助政策,来自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翁不老村的学生家长陈立华带着浓重的佤族口音说:“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我只能让儿子务农了,是国家给了他学技术的机会。”这样的经历是许多被资助家庭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地方财政共安排600多亿元,让90%的中职学生享受了资助。

  “国家资助上职专,就业创业出路宽”,“资助政策就是好,就读中职花钱少”,在海南、四川、安徽等一些地方,像这样通俗易懂的宣传口号被当地群众竞相传诵。

  在中职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高职学生的资助。他们与本科学生一样,可以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各项奖补政策。现在,20%的学生能享受资助。

  资助政策圆了贫困家庭学生的上学梦,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近5年来,中职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也达到了87%,同时,毕业生的起薪还在不断提高。

  提升质量重能力

  没有一流的职业教育,就没有一流的技工;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职业院校质量的高低事关国家发展。10年来,职业教育不单走过了一条扩招之路,更艰难地走过了一条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型的质量提升之路。

  “在招生规模快速增长、学生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学校软硬件设施短缺的矛盾凸显出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职教处处长高应举所说的“矛盾”,在当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少、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有的根本不能操作本行业最新的生产设备;教学设施老化或者严重缺乏,学生只能在黑板上学技能。

  面对难题,国家迅速决策,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注重质量的提升。围绕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职教改革。

  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教育部就职业教育如何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产教结合”的主题连续召开4次全国性的大规模、高规格会议,被称为“战线上罕见的举措”。这不仅反映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强力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融合的决心和力度,更重要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0所示范性中职和1000所示范性高职建起来了,50万人次的国家级基地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启动了,5000名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研修班开班了……2005年出台的“四项改革”、“四大计划”和“四项工程”,让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上了新台阶。

  之后的几项创新综合制度对提升职教质量至关重要:由教育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7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形成合力,支持职教发展;由各级政府整合资源,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企业、行业、学校紧密对接;由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紧扣市场需求,举办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以赛练兵。

  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要政策给政策,多少个部门拧成一股绳,就是为了职业教育大发展。在国家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为职业教育发展提速。(责任编辑:党委办公室)

------分隔线----------------------------
推荐内容